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 辽宁彰武交出一份兼具“颜值”和“产值”的答卷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质量 > 正文  2023-08-19 19:45:51 来源:腾讯网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这里土地沙化面积一度高达96%。经过70多年的科学治沙和生态修复,曾经的荒漠沙海变身绿洲,恼人的风沙灾害也成为当地“绿富同兴、绿富同行”高质量发展的致富“金”沙。

治沙70年 沙海变林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彰武全县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化土地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每年,当地有40%—70%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亩产不足百斤,50%的牧场遭受风沙侵蚀。作为科尔沁沙地南侵的“风道”和“沙口”,曾经彰武县一年365天,有240天都是风沙漫天。大风卷起砂砾形成大大小小的流动沙丘向南移动,严重威胁着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


(相关资料图)

如今在曾经风沙最严重的彰武县章古台镇,记者登上瞭望塔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绿意盎然绵延不断的万亩林海,一直铺展到天边。现在这片防护林带犹如一条绿色的屏障,有效阻隔了科尔沁沙地南侵,形成了“以树挡沙”的治沙模式,也造就了大漠林海的奇观。

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 赵立冬:我们建成了防风带、阻沙带和固土带的综合防护林体系,特别是打造了一个2公里宽、171公里长的防护林带,使整个防护林向科尔沁沙地腹地推进了13公里,把科尔沁沙地阻止在了彰武县。

行走在新中国第一片人工樟子松林中,很难想象它们是植根在上百米厚的沙层之上。70多年前,彰武林业人打破樟子松在北纬42度不能存活的限制,科学引种成功,开创樟子松治沙的先河。如今,樟子松已成为陕西榆林、河北塞罕坝等地区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树种,也为彰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 赵立冬:不仅让樟子松茁壮地在彰武成长起来了,同时,整个彰武县建成了7500亩左右的苗木基地。近三年以来,产值能达到2个亿,销售的苗木量应该在4.7亿株左右。

70多年过去了,彰武的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了31.47%,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年来的5天。

然而,半流动沙丘、风蚀点单靠植树造林难以奏效,怎样把这些沙子锁住呢?当地治沙人给出了“以草固沙”的答案。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 王国辉:流动沙丘随着风,新中国成立初期,向沈阳方每年走9米多,重点采取了围栏封育、人工补播牧草、全域封山禁牧等多种治理方式,所以现在流动沙丘固定下来了。

短短数年,白花花的沙坨子被青草覆盖,荒山秃岭被绿树掩映,草原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

光伏治沙 向绿而行

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涵沙、以光锁沙。时至今日,彰武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治沙模式。

除了风吹来的沙,还有水冲来的沙。彰武县旁有一条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右侧的一条多泥沙支流,大量泥沙导致河床升高、河道加宽,形成了40万亩风沙带。当地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引入水库储备水,把沿岸具备种植条件的6万亩旱田改造成水田湿地,“沙窝子”变成了“鱼米乡”。

彰武县大冷镇镇长 郝连海:通过三年改造,防沙治沙效果相当好,水田是夏秋水面覆盖,春冬留茬固沙,既防沙治沙还有经济效益。我们这个水稻种了三年,通过旱改水,以水涵沙,改良土地,土壤越来越肥沃,第一年是黄沙,现在已经变成了黑土。

当无边的绿意渐渐覆盖茫茫沙地,当风沙渐渐平息,彰武人开始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总台记者 朴艺然在彰武县冯家镇,玉米长势喜人,即将成熟。然而在去年,这里还都是一片沙地。正是因为采取了“以光锁沙”的治理方案,才让这一片土地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在一般性沙化耕地上立起了一排排“光伏树”,用光伏阵列间距形成平铺式沙障,利用光伏间距遮光降温、减少水分蒸发,在光伏板下闲置荒漠化土地种草固沙,恢复植物生长,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彰武县副县长 朱德臣:彰武县目前仍然有96万亩的沙化耕地,结合彰武县的光照资源禀赋优势,我们提出了引用社会资本来投入治沙的一种可持续治沙模式,防风治沙是第一位,土壤修复是第二位,作物种植是第三位,光伏发电是第四位,产业拉动是第五位,这样能形成一个耦合效应。

以光伏建设驱动生态治理,变政府花钱治沙为市场化治理,向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转变,彰武走上生态与经济共赢、质量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今,光伏板下绿草如茵,板间农作物长势正旺。

彰武县副县长 朱德臣:去年,这一片地,种的是酒高粱,亩均增产300斤以上。另外,每年光流转土地的费用就能达到800元每亩左右,还能增加了务工的灵活性。光伏绿电一亩地就能灌溉一千亩的沙化一般耕地,我们县每年产生的风光电,纯绿电是22亿度。

以“砂”为媒 点沙成金

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经过70年的治理,彰武人不仅把风沙牢牢阻拦在了防护林带之外,还“变废为宝,点沙成金”,让曾经的灾害风沙变成了“致富金砂”。

彰武是全国三大天然硅砂主产地之一,目前已探明储量8.49亿吨,远景储量在30亿吨以上。这里的天然风积砂品质优良,是铸造、玻璃、化工、航天、石油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把过去谈之色变的沙子变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彰武建立起硅砂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

在彰武一家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全国首台(套)废砂再生生产线正在将工业铸件废砂回收再生成可重复利用的再生砂。

彰武长江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熊伟:这是我们收回来的废砂原料,这是我们处理过后的再生成品砂,废砂里面杂质很多,粒形也不规则,处理以后,现在是到了这种程度,比目前的焙烧砂价格更高、精度更高,完全能够达到代替新砂使用。

记者:对再生砂可否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彰武长江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熊伟:可以,这是再生砂做的覆膜砂、建材砂、压力砂,再生做成覆膜砂以后,从一千多到四千块钱的产品都有。废砂利用率目前能达到95%以上。

废砂回收利用正是彰武“绿色用沙之道”的缩影,彰武硅砂产品从单一的擦洗砂、焙烧砂发展到人造砂、3D打印砂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今,彰武铸砂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国内硅砂行业10强企业有7家落户彰武。

彰武县工信局副局长 戴春从硅砂开采,到铸造生产出来的工业废料进行再生利用,把砂资源“吃干榨净”,全部利用起来。

以“砂”为媒,点沙成金,彰武人正在交出一份有“颜值”,又兼具“产值”的答卷。

彰武县常务副县长 70年的彰武治沙实践,让我们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未来,彰武还要深入推进四大工程系统治理,助推彰武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路。

(央视新闻客户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