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风景如画,苍松翠柏矗立其间,河面蜿蜒波光粼粼,目之所及皆是绿意。在位于祁连山腹地的青海门源,一堂特别的生态课正在进行,珠固乡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眼中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我们小组绘制的主角是雪豹,这是祁连山的旗舰物种。”四年级学生贾梦婕指着手中的绿色画布,图中雪豹歪着头,憨态可掬,“我们特意把雪豹画得胖一点,代表祁连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雪豹提供了健康充足的食物。”
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组织这样的自然教育课堂了,每次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她都会感到无比欣慰,“青少年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他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保护意识将决定他们未来参与自然保护行动的程度,只有让他们真正见识了自然的美好,才会自觉地加入保护自然的队伍”。
(相关资料图)
从2018年开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陆续在祁连山南麓的祁连、天峻、门源、德令哈等地设立生态学校,开设生态课程,采用“保护地+自然教育机构”合作的模式探索和推广自然教育,仅2022年就累计开展品牌自然教育活动20余场(次),受益人数10余万人次。
在西宁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看来,“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自然,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自然,才能够自觉行动起来保护自然”。
走进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西门,一块科普牌十分醒目,上面印着野生动物保护学者珍·古道尔的名言:“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这与齐新章理想中动物园的职能逻辑是一致的,“野生动物园是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和教育机构,一方面通过科研的力量来保护野生动物,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引导公众正确看待自然、对待自然”。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青藏高原的本土物种,齐新章和同事们从多种动物中挖掘了一批有特点、有潜力的“明星物种”。
“2018年之前,兔狲基本上是‘无人问津’的动物,它的场馆在动物园比较偏僻的角落,很少有人去看,即使有人光顾,也只是看一眼说‘是小猫啊’,就走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兔狲的繁育困境,齐新章以短视频方式记录一窝兔狲幼崽的成长过程,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
兔狲“狲大娘”、雪豹“傲雪公主”、荒漠猫“黄老太”、猞猁“花园宝宝”……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青海看青藏高原的“明星物种”,还主动加入野生动物保护的队伍。对齐新章而言,未来面向公众进行自然教育还要做很多事,“保护和教育是需要同步进行的,需要让公众了解青藏高原有哪些野生动物,它们会遭遇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保护它们。”
一草一木皆良师,对生活在三江之源的牧民群众而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种子在一代代人的浇灌下,成长为参天大树,他们放下手中的牧鞭,从草原的利用者变为生态的守护者。
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苏鲁乡山荣村的藏族小伙尕玛曲达对此深有体会:“小时候,家里人都和我说,一定要爱护世代生活的草原,长大后我选择在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到我的家乡——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从事监督指导生态保护修复的工作。”
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是青海省第一所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产业学院的职业院校,通过建设环境监测技术专业,鼓励引导专业师生广泛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测活动。
“在我们学校,像尕玛曲达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来自三江源,毕业后又回到三江源从事生态保护相关工作。”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生莲说,“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行动自觉。”
生态课堂的最后,尤鲁青又一次问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祁连山的小主人,小主人要做什么?”
“保护!”孩子们异口同声。
“怎么保护?”
“生活在祁连山的山脚下,我们要了解祁连山里有什么,还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所爱的祁连山……”六年级学生张浩抢着回答。
(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见习记者 李春剑)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