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刊社推出“部长通道”系列新闻报道,答好人民关切问题,通过前期数据的搜集、融媒体平台技术、超快的反应速度,推出了一系列令读者喜闻乐见的现象级的新闻报道,唱响行业报道的主旋律,为两会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用数据提前策划布局
信息时代,数据先行。但数据到底该怎么用,在两会的报道过程中,尤其是率先推出“部长通道”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为行业媒体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运用数据思维,提前策划,预测报道是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的一种新闻报道思路,从《中国教育报》此次的具体报道实践来看,这正是运用数据思维来报道的生动实例。据了解,为了报道好此次两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对今年两会的重点议题进行了全网监测,对往年建言献策较多的代表定向搜集资料,充分挖掘两会教育热点舆情和教育大数据,形成两会舆情简报、两会报道传播分析及重点议题大数据分析报告等重要资料,以此作为两会宣传报道重点的决策参考,提前策划报道。
如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如何让数据与当下“热点”匹配?中国教育报刊社定期召开例会,召集上会记者采访报道组以及骨干编辑,预判两会热点舆情,集中策划两会重点报道,形成重点选题清单,及时调度两会记者的采访行动,率先推出“部长通道”系列报道的成功正是受益于此。
“部长通道”系列报道前夕,中国教育报刊社通过召开舆情研判会,密切沟通教育部新闻办,研判预估热点问题,对“部长通道”系列报道进行周密部署,从而收到实效。
用技术加强融合力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两会期间,如何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度且有特色的新闻报道成为各家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的媒体技术环境下,这种竞争优势已经不仅仅考验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联动的效率,更需要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组成的融媒体智能平台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在此次“部长通道”系列报道中,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做好今年两会报道,特别是“部长通道”的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刊社顺应媒体融合大潮,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的力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纸质媒体与互联网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两会前夕,中国教育报刊社自主研发的融媒体智能采编传播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将报纸、杂志、网站和客户端之间的技术壁垒“抹平”,实现了采访、编辑、出版、发布和传播的一体化流程。
有了融媒体智能采编传播服务平台作为基础技术支撑,中国教育报刊社以“中央编辑部”为枢纽,打造两会报道“中央稿库”,重塑新闻报道流程,充分发挥各个媒体形态的不同作用,各个媒介形式在传播过程中以不同的传播形态为读者呈现着差异化的传播效果,从而为广大读者呈现更为立体化的阅读体验。
用速度提升传播影响力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是衡量数据准确与技术优劣的重要指标,那么,中国教育报刊社在此次两会报道中,除首次推出“部长通道”系列报道外,还为读者们提交了哪些“成绩单”?在融媒体智能采编传播服务平台的支持下,各个媒体形态是否发挥出了“1+1>2”的效果?
及时性、互动性与报道元素的多样性是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此次报道中,《中国教育报》利用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将这些特点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中国教育报微信订阅号为例,3月3日当天,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京开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第一个亮相“部长通道”,其官方微信实时推出集视频报道、图片报道和专业解读为一体的融媒体报道《给教师提待遇!给家长解难题!教育部长发出两会“部长通道”第一声!》。该新闻发布后,其阅读量很快便达到10万+,更是收到众多微信留言,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深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则是纸质媒体的鲜明特点。3月4日,《中国教育报》便推出了4个版的内容对“部长通道”进行深度解读。一版刊发“部长通道”新闻特写报道《为老师办实事,帮家长解难题》;二版刊发两会快评《完善待遇保障机制让教师更乐教》《破解“三点半难题”需综合施治》,进一步引导观点;三版刊发《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通讯,采访基层教师、校长对部长讲话的反响;五版刊发近年来教育部及各地破解“三点半难题”开展的新改革,取得的新进步和新成就。从4个版的深度报道中不仅能看出快速的反应能力,且能反映出报道前的预判性策划。
关键词:
质检
推荐